小学生经典必背古诗汇总含解析(六)_综合辅导 - 查字典小学网
小学网 > 小学教育 > 综合辅导 > 小学生经典必背古诗汇总含解析(六)

小学生经典必背古诗汇总含解析(六)

小 池

——杨万里

quán

yǎn

shēng

liú

 

shù

yīn

zhào

shuǐ

ài

qíng

róu

 

xiǎo

cái

lòu

jiān

jiān

jiǎo

 

zǎo

yǒu

qīng

tíng

shàng

tóu

 

 

作者背景

  杨万里(1124-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是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诗通俗清新,流畅自然,人称“诚斋体”。诗的内容以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所以他的好朋友曾经幽默地跟他开玩笑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注词释义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爱惜。

  细流:细小的流水。

  照水:倒映在水面。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叶尖端。

古诗今译

  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jìng

liù

yuè

zhōng

 

西

fēng

guāng

shí

tóng

 

jiē

tiān

lián

qióng

 

yìng

huā

bié

yàng

hóng

 

 

作者背景

  见《小池》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曾做过直阁秘书等官。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古诗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名句赏析——“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我们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zhòu

chū

yún

tián

 

cūn

zhuāng

ér

dāng

jiā

 

tóng

sūn

wèi

jiě

gòng

gēng

zhī

 

bàng

sāng

yīn

xué

zhòng

guā

 

 

作者背景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虽写过不少爱国诗篇,但最著名的还是田园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和风土人情。

注词释义

  杂兴: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

  耘田:锄草。

  绩麻:即缉麻,把麻搓成线。

  童孙:幼小的孙子。

  未解:不能,不会。

  供:担任,担负。

  傍:靠近。

古诗今译

  白天出去锄草夜里缉麻,农家儿女都能各自持家。小孙子还不会耕田纺织,也靠近桑树阴学习种瓜。

名句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本篇是其中的一首,写的是夏日村庄的生活场景:男耕女织,日夜操劳,虽然辛苦,却也其乐陶陶。最精彩的是后两句。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农村孩子的游戏,也多是模仿大人的劳动。一个“学”字,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诗中没有出现老人的形象,但称农夫农妇为“儿女”,称小孩为“童孙”,分明是老农的口吻,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农家乐事图。这里有写实的成分,更蕴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理想。语言通俗浅显,文笔清新轻巧,使人由景见情,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

 

 

 

 

 

春 日

——朱 熹

shèng

xún

fāng

shuǐ

bīn

 

biān

guāng

jǐng

shí

xīn

 

děng

xián

shí

dōng

fēng

miàn

 

wàn

qiān

hóng

zǒng

shì

chūn

 

 

作者背景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注词释义

  胜日:风光美好的日子。

  寻芳:游赏美景。

  泗水:河名,流经山东曲阜一带。

  滨:水边。

  等闲:轻易,随便。

  总是:都是。

古诗今译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名句赏析——“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当然,如果读者全不理会那些哲理,只把它当作一首游春诗来欣赏,那也是读者的权利,朱熹是无可奈何的。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tái

xià

qīng

jiāng

shuǐ

 

zhōng

jiān

duō

shǎo

xíng

rén

lèi

 

běi

wàng

cháng

ān

 

 

 

西

 

 

lián

shù

shān

 

 

 

 

 

qīng

shān

zhē

zhù

 

 

 

 

 

jìng

dōng

liú

 

 

 

 

 

jiāng

wǎn

zhèng

chóu

 

 

 

 

 

shān

shēn

wén

zhè

 

 

 

 

 

 

作者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人。21岁参加抗金起义,后率军南归,屡遭打击,郁郁而终。他的词多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慷慨纵横,雄浑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

注词释义

  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

  清江:指赣江,它经赣州向东北 流入鄱阳湖。

  长安:汉唐首都,在今西安市。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忧愁。

  鹧鸪: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诗今译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名句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题临安()

——林 升

shān

wài

qīng

shān

lóu

wài

lóu

 

shí

xiū

 

西

nuǎn

fēng

xūn

yóu

rén

zuì

 

zhí

háng

zhōu

zuò

biàn

zhōu

 

 

作者背景

  林升,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的一位读书人,其他情况都无从查考。

注词释义

  临安:即诗中的杭州(在今浙江),南宋的国都。

  邸:旅店。

  直:简直。

  汴州:北宋的国都,在今河南开封。

古诗今译

  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何时方休?暖风把游人熏得陶醉,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名句赏析——“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在杭州大造宫殿园林,仅花园就修了40多所,其他贵族富豪的楼台亭榭更是不计其数。这首诗的前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写尽杭州的山水楼台之美和歌舞升平的景复象。“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然而,暖洋洋的风把游人吹得好像喝醉了酒,飘飘然,陶陶然,个个醉生梦死,毫无忧患意识,竟然把江南的杭州当作了中原的汴州。“暖风”语意双关,既是温暖的自然风,也是纸醉金迷的靡靡之风。末句既是讽刺,又是警告:长此以往,必将重蹈覆辙,杭州也会像汴州一样,沦于金人的铁蹄之下。全诗不用典故,篇幅极短而内蕴丰富,语言平易而忧愤深沉。

游园不值

——叶绍翁

yīng

lián

chǐ

yìn

cāng

tái

 

齿

xiǎo

kòu

chái

fēi

jiǔ

kāi

 

chūn

mǎn

yuán

guān

zhù

 

zhī

hóng

xìng

chū

qiáng

lái

 

 

作者背景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游园不值》广为传诵。

注词释义

  不值:没有遇到主人。

  屐:一种木头鞋,底下有齿,可以防滑。

  小扣:轻敲。

  柴扉:用树条编扎的简陋的门。

古诗今译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名句赏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墨 梅

——王 冕

  

jiā

yàn

chí

tóu

shù

 

huā

kāi

dàn

hén

 

yào

rén

kuā

hǎo

yán

 

zhǐ

liú

qīng

mǎn

qián

kūn

 

 

作者背景

  王冕(1287-1359),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梅花屋主等。诸暨(今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少年时常常白天下田、放牛,晚上去佛寺长时灯下读书。工于画梅,又擅长作诗。诗风质朴自然。

注词释义

  墨梅: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洗砚池:传说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池边练习书法,在池水里洗刷毛笔,池水都变成了黑色。

  淡墨痕:用洗砚的池水浇灌梅花,花朵上显出淡淡的墨痕。

  清气:清香之气。

  乾坤:天地。诗中指人间。

古诗今译

  长在我家洗砚池边的梅花树,花儿朵朵都染上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奖它颜色美好,只求得让清香之气充满乾坤。

名句赏析——“朵朵花开淡墨痕。”

  这是一首语言质朴,不同一般的题画诗。梅花本是彩色的,她不会因为墨池水的浇灌而变成黑色。显然,这墨梅不是现实中所有,而是出自于诗人的画笔之下;同时,这也不是对梅花外表之美的描摹,而是诗人对梅花品格的赞美。试想,那傲霜斗雪的梅花,即便没有那娇艳颜色,她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凌寒独开的高洁品格不照样值得我们去歌唱、去赞美吗?这同诗人自己不畏权贵、蔑视功名利禄的高洁情怀是多么一致。所以诗人看来,他画笔之下的梅花不需要有美丽的颜色,只要能长久保留住她的清香之气就足够了。这是诗人对梅花精神的独特体会,也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

 

 

 

 

石灰吟

——于 谦

qiān

chuí

wàn

chū

shēn

shān

 

liè

huǒ

fén

shāo

ruò

děng

xián

 

fěn

shēn

suì

hún

 

yào

liú

qīng

bái

zài

rén

jiān

 

 

作者背景

  于谦(1398-1457),明代军事家、诗人,永乐进士。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诗歌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

注词释义

  出深山:意思是说石灰是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的。

  等闲:寻常,平常。

  清白:指石灰颜色纯洁雪白。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自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

名句赏析——“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写志的诗,相传是作者17岁时所作。石灰是古人建筑中用于涂抹和粘合的主要原料,它由石灰石烧制而成,须经过山中千锤百击的开采和熊熊烈火的冶炼。诗人把这一过程用拟人的方式形象地描写出来,借石灰的自吟来表现诗人自己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磨炼、敢于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和清白高洁的优秀品格。诗的语言简洁、生动,全诗贯注着一种磊落刚正的英雄之洁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朝天子·咏喇叭

——王 磐

 

suǒ

 

 

 

 

 

 

 

 

 

ér

xiǎo

 

qiāng

ér

 

 

 

 

 

guān

chuán

wǎng

lái

luàn

 

 

 

 

 

quán

zhàng

tái

shēn

jià

 

 

 

 

 

 

 

jūn

tīng

le

jūn

chóu

 

 

 

 

 

 

 

 

 

mín

tīng

le

mín

 

 

 

 

 

 

 

 

 

biàn

shén

me

zhēn

gòng

jiǎ

 

yǎn

jiàn

de

chuī

fān

le

zhè

jiā

 

 

 

chuī

shāng

le

jiā

 

 

 

 

 

 

 

 

 

zhǐ

chuī

de

shuǐ

jìn

é

fēi

 

 

 

 

作者背景

  王(pán)(约1470-1530),明代诗人、画家。字鸿渐,高邮(今江苏高邮)人。精通音律,以创作散曲著称。

注词释义

  朝天子:曲牌名。

  唢呐:与喇叭相似的一种乐器。这里喇叭和唢呐都隐指宦官。

  真共假:真与假。

  水尽鹅飞罢:形容把百姓的财产搜刮干净。

古诗今译

  喇叭和唢呐,曲儿虽然小,腔调却很大。官船来往乱糟糟,全靠你来抬身价。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哪里云彩辨出真和假?眼看着吹翻了这一家,又吹伤了那一家,只吹得水流干枯鹅也飞跑啦!

名句赏析——“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这是一首以辛辣的讽刺手笔所在成的散曲。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头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诗中表现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儿”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道出了百姓的心声。

 

 

竹 石

——郑 燮

yǎo

dìng

qīng

shān

fàng

sōng

 

gēn

yuán

zài

yán

zhōng

 

qiān

wàn

hái

jiān

jìn

 

rèn

ěr

dōng

nán

běi

fēng

 

西

 

作者背景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清乾隆年间的进士,兴化(今江苏兴化)人。诗风质朴泼辣,在画坛上也是独树一帜,称其为“扬州八怪”之一。

注词释义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古诗今译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名句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佳。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己亥杂诗

——龚自珍

jiǔ

zhōu

shēng

shì

fēng

léi

 

wàn

yīn

jiū

āi

 

quàn

tiān

gōng

chóng

dǒu

sǒu

 

jiàng

rén

cái

 

 

作者背景

  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字(?王+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道光进土,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在诗歌创作上也有相当高的成就,诗风瑰丽,有“龚派”之称。他的诗饱含着忧国愤世的激情和对理想的憧憬,语言恣纵雄奇。

注词释义

  己亥:道光十九年。

  九州:指中国。

  生气:活力,生命力。

  万马齐喑:比喻当时的中国死气沉沉。

  喑:哑。

  究:终究、毕竟。

  重抖擞:重新振作、奋发起来。

  不拘一格:打破常规,采用多种方式。

  降:赐给、给予。这里有产生、选用的意思。

古诗今译

  九州内生机勃勃要有风雷激荡,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可哀。我劝告天公要重新把精神振作,打破一切清规戒律去选用人才。

名句赏析——“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是首借题发挥,极力提倡“更法”,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的诗作。龚自珍生活的时代正当清政府腐败衰落的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诗人用象征的手法,写了这首感情激越的诗篇。大自然要保持生气勃勃的状态就要有风雷的激荡,如果在死气沉沉的空气中则一切都会窒息。同样,中国要重现勃勃的生机,也必须要实行重大的变革。天公在诗中原指主宰宇宙的玉皇大帝,这里则借指清朝统治者。诗人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奋发有为,因而大声疾呼,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表达出一种渴望社会变革的急切心情。全诗充满了诗人关注社会政治的激情,想象奇物,气势生动,催人奋进,满腔爱国热情跃然诗中。

更多小学知识总结,尽在查字典小学网。

点击显示

上一篇:小学生经典必背古诗汇总含解析(五)

下一篇:小学1-6年级语文字、词、句知识大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小学生经典必背古诗汇总含解析(六)”其他教案

热门综合辅导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