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学知识:八股文与科举制度_综合辅导 - 查字典小学网
小学网 > 小学教育 > 综合辅导 > 最新国学知识:八股文与科举制度

最新国学知识:八股文与科举制度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查字典小学网提供了八股文与科举制度,希望对大家学好语文有所帮助。

我国科举制度始于隋代,兴于唐宋,至元代稍有停顿。到了明代,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期,无论科举管理还是考试制度都比以往各代更加严密。但考试内容离不开《四书》《五经》,对文章结构有严格规定,头场要考八股文,这种刻板的考试方式一直延续到清末。

洪武三年开科取士

明代建国初期,官员缺额颇多,急需大量人才补充到中央和地方政府。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诏开科取士,次年又令各行省连续三年举行乡试,考取者直接赴京听候任命,连会试都免了。经过几年的科举取士,朱元璋发现所录取的人才虽然满腹经纶,但缺乏经验,工作能力不足,便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下诏暂停科举,仿汉代察举制,命令各地方长官举荐人才。但荐举选士的效果并不比科举取士好,十年后,朱元璋下诏恢复科举,同时保留举荐制,两途并用,扩大取士途径。永乐以后,科举日重,荐举日轻,科举逐渐成为入朝做官的独木桥。

明代科举考试的程序颇为复杂。正式考试分成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在此之前,要先经过童试取得生员资格,才有机会参加正式考试。童试也分三阶程,初为县试,次为府试,最后为院试,参加者为各州县童生。童生又称儒生,本是学童之意,但在明代是指未考中生员者,与年龄无关,故当时有七十老童生之说。童生考取后称为入学,又称入泮、采芹。即准其入府学、州学或县学读书,这些士子称为生员,又称痒生,俗称秀才。

取得生员资格只是科举之路的起点。大部分生员要经过岁考、科考两级考试,取得好成绩才能参加乡试,小部分生员被选拔到国子监学习,称为贡生。国子监为最高学府,所有学生通称监生,监生可直接参加乡试。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

乡试又称大比,取《周礼》三年大比之意。按明代制度,乡试逢子、午、卯、酉年秋天举行,称为乡闱,又称秋闱,考试地点是各省省会及南北直隶的应天府、顺天府。乡试考官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及其他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第一场于八月九日举行,考《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于八月十二日举行,考论一篇,策五道,诏、诰、章、表四种体裁选其一。第三场于八月十五日举行,考经、史策五道。乡试考中者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榜称乙榜,又叫乙科,因放榜时正值桂花飘香时节,故又称桂榜。

明初,会试在南京举行,后改在北京举行,均由礼部主试,称为礼闱,因逢辰、戌、丑、未年二月举行,又称春闱。会试考官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会试也分三场,分别于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会试应考者为举人,考中者称贡士,俗称出贡,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只考时务策一道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应考者为贡士,于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起,改为三月十五日。殿试只考时务策一道,参加者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排定名次。殿试结果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因进士榜用黄纸书写,又称黄甲或金榜,故时人称中进士为金榜题名。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擅长文学书法者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任用。明代的翰林院是中枢重要机构,尤其是明英宗以后,内阁成员大多数曾任职翰林院。

写好八股文是头等大事

明代科举制度规定,乡试、会试头场都要考八股文。所谓八股文,就是以《四书》《五经》命题,答题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句法要求对偶,文章的结构要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这种文体源于宋代的经义,在明代称为制义、时文等。虽然八股文有诸多局限,格式刻板,但科举考试要以八股文分高低,所以天下读书人均把写好八股文列为头等大事。

欢迎大家去阅读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八股文与科举制度能够帮助到大家,加油哦!

点击显示

上一篇:国学知识:古人如何计时

下一篇:精编什么是名家?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最新国学知识:八股文与科举制度”其他教案

热门综合辅导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