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乡村文明风”_小学资讯 - 查字典小学网
小学网 > 小学教育 > 小学资讯 > 幼儿园“乡村文明风”

幼儿园“乡村文明风”

新学年开始一周,查字典小学网为你推荐关于幼儿园的相关最新资讯!

春天种的西红柿、黄瓜结了好几茬儿,从地里刚刨出来的花生生吃很香,在树林里放羊不是想的那么容易,认识谷子、玉米、小麦、高粱等十几种庄稼……这些充满泥土味的认知活动,是一所乡村幼儿园的尝试。

不单纯机械模仿城市幼儿园,不做“小学化”的学前教育,不脱离农村的山水土地,两年的时间里,一个名为“华夏乡村儿童启蒙教育”的项目(简称“华夏项目”)在山西省长治县南宋乡关头村和永济县蒲韩乡村社区、河南省兰考县胡寨村三个地方进行试验,“长势喜人”。山西、河南其他地区,陕西、山东的一些村民到此取经,希望把这种以“亲情、亲自然、亲乡土”的教育模式引入自己的村子。

乡村幼儿园不是城市教育的复制品

“早上一开门,小狗‘白菜’拖着捕黄鼠狼的夹子一瘸一拐地走向我。我用尽力气,还是打不开,反而把‘白菜’又夹了一次。‘白菜’发出哀嚎,它的牙齿几次滑过我的手边,最终还是把头别向一边!我又愧疚又着急,飞跑进村里求助,翠红姐叫来了隔壁大叔才把夹子打开了。”

李冰,华夏项目关头村幼儿园的老师,这是她的一次亲身经历,“白菜”是她喂的小狗。那天,当幼儿园开门后,孩子们围着被夹断了两根脚趾的“白菜”不断安抚。

一堂讨论课也由此开始:“为什么会有捕黄鼠狼的夹子?”“黄鼠狼偷玉米就要受到惩罚吗?”“‘白菜’那么疼,为什么不会咬主人?”

“老师力气不行,求助小朋友的妈妈,又找了力气大的大叔才打开夹子。我用这个道理告诉小朋友,平时要好好与别人相处,自己有了困难求助别人,才会得到帮助。”李冰借机还讲了《朱子家训》中“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的意思。

这种将自然乡土、国学经典、亲情友情融为一体的教育就是华夏项目的特点。这些乡村的孩子在家旁边的幼儿园里,课程、体验都丰富多彩:春季学期的课程有农耕系列、花叶果系列、泥巴系列、野菜系列等;秋季学期的课程包括蛋壳系列、种子系列、毛线系列、玉米系列等。

与城市幼儿园相比,这3个乡村幼儿园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没有一件玩具是买来的。毛线编织成的各种小动物、大小长短不同的小木棍、各种庄稼的种子……孩子们用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圆切木就能叠高、拼图,用一盆泥巴就能捏出不同的家畜。

“撤点并校导致乡村教育缺失,约6000万乡村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学习生活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的问题。同时,当代中国的教育是因袭工业文明思维模式的教育,是一种满足应试要求的工具化教育,是追赶西方现代化的西化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会使儿童教育违背儿童成长规律,甚至成为脱离中国文明传承的价值缺失、文化缺失、人性关怀缺失的断根性教育。”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张孝德教授,也是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他认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在乡村。而面对广大农村,特别是乡村教育的衰落,他心存忧虑。

当张孝德回到自己的家乡,看到很多家庭带孩子到城里上学,村里闲置的院落越来越多、越来越寂静时,更加重了这种忧虑,他认为:“复兴乡村文明,要从幼儿启蒙教育抓起。”

2014年,张孝德的《生态文明立国论》专著出版之后,他发起的华夏乡村儿童启蒙教育项目正式启动。关头村幼儿园就设在原来的村小里。撤点并校后,两层楼房和一个宽敞的操场已经沉寂许久。幼儿园的建立,让这里出现了孩子的身影和笑声。

乡村幼儿园能把孩子留下吗?

关头村位于山西省长治县南部,三面环山,气候宜人,因为原来村里有煤矿,经济富裕。但是这个富足的村子,平时只有一些老人和孩子。

新学期开始,关头村的幼儿园迎来两个不是本村的孩子:一户人家在村里租房,另一个孩子从县城来,每天由父母开车接送。

“虽然现在幼儿园人不多,但这就是吸引力。”李冰认为华夏乡村幼儿园的魅力是让家长信任幼儿园,感觉到孩子在这里快乐、有收获。

李冰是山西农业大学的毕业生,父母远在新疆伊犁,两年前大学毕业时,刚好这所幼儿园在招老师,李冰加入其中。现在,她已经成为关头村的一员。每天幼儿园的门一打开,孩子们就会高兴地冲进来。

“这两年最大的感觉就是我在成长。”李冰说,原来自己会睡懒觉,但现在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为了给孩子们上好国学启蒙课,每天6点多就会起床到山坡上读书,她对教书育人有了深切体会,“为人师长者,欲学生品德纯正,学有所成,须正己化人,以身劝化,则师道自尊,教育落实”。

建设乡村幼儿园,师资是最大的难题。李冰是以志愿者身份加入这个项目的,而其他两个幼儿园的老师则是当地居民。

苗盼是山西省永济县蒲韩乡村社区的居民,她与同伴姜丽经过一年的培训后,成为幼儿园的老师。《陶行知教育文集》《请让我慢慢长大》《论语译注》《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这些都是华夏项目为教师专门配备的书籍,每月一次的读书分享会,让苗盼和姜丽对教育总有不断的新体悟。

她们还开发了自己的特色课程——乡土童谣,带领孩子们收集本地乡村的童谣、谚语、叫卖声、歌曲……

老师问:“我们每天上学路上会听到什么?”

“割豆腐!”孩子们用乡音大声吆喝着。

“南墙上一苗蒿,风刮着格摇摇,骑白马拿钢刀,钢刀快榨辣菜,辣菜辣耍琵琶,琵琶短耍青碗,青碗青耍柿饼,柿饼甜打破船……”这是一首当地的乡音童谣《南墙上—苗蒿》

老师用乡音边说边带上动作,孩子都跟着模仿。放学后,孩子们的作业就是回家会说给爷爷奶奶听,同时也让爷爷奶奶教给孩子新的乡间童谣。

“这样就很自然地与社区和家庭结合在一起。”苗盼3岁的孩子也在村里上幼儿园,“孩子们喜欢村里的幼儿园,很多家长也就不想去城里租房了。”

点击显示

上一篇:河北一小学多名学生身体不适 原因在哪里?

下一篇:轻松解决小升初作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幼儿园“乡村文明风””其他教案

热门小学资讯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