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自救自护知识必读3
中小学生自救自护知识必读3 一、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的基本概念: 传染病是指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甚至流行的疾病。 传染病流行必需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三个基本环节。若缺乏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就不可能发生,也不可能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流行,传染病的预防就是针对这三个基本环节所采取的经常性与突击性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传染源:能传播病原体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具有感受性的人。 病原体:受感染后能使人得病的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次氏体、螺旋体、真菌、原虫、蠕虫等病原微生物。 潜伏期:从病原体进入身体起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这一段时期。 (一)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夏秋两季为多。 传染源为急、慢性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为受病菌污染的手、食物、水等经口感染。无论男女老幼,对本病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该病潜伏期多数为1—2天,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以及全身中毒症状。 预防: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不喝生水;消灭苍蝇。 (二)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根据肝炎病毒的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型肝炎。其中甲型、戊型肝炎主要是污染的水、食物—-口途径而感染;乙型、丁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输血、血制品或被污染的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器械而感染;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输血而引起。 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饱胀不适、肝区胀痛、乏力、发热、眼结膜黄染等。 预防:因本病可由多种传播途径,病毒的抵抗力较强,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 1. 早期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治疗。病人用过的餐具、茶杯等日用品,可用煮沸半小时消毒;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可用漂白粉消毒。 2. 注意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吃生冷不洁食物,注意餐具和饮水卫生。 3. 预防接种。 (三)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见。流感病毒种类多、传染性强,尤其是甲型病毒极易变异,可造成暴发、流行,甚至全球性大流行。 传染源: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传播途径:传染源通过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等排出含有病原体的粘液飞沫悬浮于空气中,经易感者吸入而感染。 易感者: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尤其是变异的病毒。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3天,本病为呼吸道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 预防: 1. 早报告、早隔离治疗。 2. 保持居室(宿舍、教室等)的通风换气,减少室内浮尘微粒。 3. 注意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不对着别人咳嗽打喷嚏。 4. 流行期间应减少大型集会和集体活动,不到通风条件差的公共场所活动。 5. 空气消毒是对室内通风不畅进行的一种补救措施,常用有食醋、过氧乙酸蒸薰。 6. 接种流感疫苗。 (四)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冬春季发病率较高,以5—15岁儿童多见。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2—4周,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喉疼痛、全身不适等。1—2天后,颊部(以耳垂为中心)肿痛,张口咀嚼及吃酸性食物时更甚。 预防措施同“流感”。 (五) 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容易在鸟类(尤其是鸡)之间引起流行,过去在民间称作鸡瘟。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 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亚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引起的疾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在禽类中传播快、危害大、病死率高,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是不断进化的,其寄生的动物(又叫宿主)范围会不断扩大,可感染虎、家猫等哺乳动物,正常家鸭携带并排出病毒的比例增加,尤其是在猪体内更常被检出。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1997年,在我国的香港地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型导致了18人感染,6人死亡,首次证实高致病性禽流感可以危及人的生命。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乙类传染病。 禽流感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传染给人,人类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也可以被感染。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途径。如果直接接触带有相当数量病毒的物品,如家禽的粪便、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也可经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引起感染。 人类患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起病很急,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持续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除了上述表现之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患者还可出现肺炎、呼吸窘迫等表现,甚至可导致死亡。 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关键是什么? 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关键要做到 “四早”,指对疾病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早发现:当自己或周围人出现发烧、咳嗽、呼吸急促、全身疼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去医院就医。 早报告: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或类似病例,及时报告当地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早隔离: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和疑似病例要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者要按照情况进行隔离或医学观察,以防止疫情扩散。 早治疗:确诊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应积极开展救治,特别是对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要及早治疗,经过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及使用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绝大部分病人可以康复出院。 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1.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该病非常重要。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吸烟,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2.保持室内清洁,使用可清洗的地垫,避免使用难以清理的地毯,保持地面、天花板、家具及墙壁清洁,确保排水道通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应每天开窗换气两次,每次至少10分钟,或使用抽气扇保持空气流通;尽量少去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3.注意饮食卫生,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厨房卫生,不生食禽肉和内脏,解剖活(死)家禽、家畜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 4.发现疫情时,应尽量避免与禽类接触;公众特别是儿童应避免密切接触家禽和野禽。 5.注意生活用具的消毒处理。禽流感病毒不耐热,100℃下1分钟即可灭活。对干燥、紫外线照射、汞、氯等常用消毒药都很敏感。 6.若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戴上口罩,尽快就诊,并切记告诉医生发病前有无野外游玩或与禽类接触史。 7.一旦患病,应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和用药,多休息、多饮水,注意个人卫生。 (六)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为特征,是《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也将其列为检疫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和呕吐,严重者可因体液和电解质丢失,形成脱水、休克,若延误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霍乱有多种传播途径,主要有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和经苍蝇传播。但这4种途径最后都是由病人粪便或呕吐物等污染外环境,再经口食入,是典型的“病从口入”传染病。 临床表现:霍乱曾经分霍乱和副霍乱两种,是分别由经典生物型霍乱弧菌和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的传染病,目前统称霍乱。从感染到出现症状要经过数小时至5天,多数为1-2天。霍乱发病多急骤,病人以急剧腹泻、呕吐开始。腹泻多为无痛性,少数病人可因腹直肌痉挛而引起腹痛,不伴里急后重。典型病人大便开始为泥浆样或稀水样,尚有粪质,迅速成为米泔水样,少数重病人可有血性便。在严重病例,第一次大便量可超过1500毫升。呕吐一般在严重腹泻后出现,但亦有呕吐与腹泻同时或略先于腹泻。恶心少见或较轻。呕吐物先为胃内容物,以后可为米泔水样或清水样。由于频繁的腹泻、呕吐,大量水和电解质丧失,病人迅速出现失水和周围循环衰竭,病人烦躁不安、口渴、声音嘶哑、耳鸣、呼吸增快、神态淡漠, 表情呆滞、眼球下陷、面颊深凹、口唇干燥、皮肤寒冷、弹性消失、 皱瘪和发绀等,肌肉痉挛,尤以腓肠肌及腹直肌为甚。腹部凹陷呈舟状腹。脉博微弱,血压下降,尿量减少,体温下降,如不及时抢救往往可危及性命。 预防霍乱8招 ●从厕所出来后,以及在准备进食之前,用肥皂和水将手洗干净。 ●如果有腹泻或食物中毒的症状,不要处理食物。 ●确保用来准备食物的器皿、餐具等,全部用清洁剂和水洗干净。 ●不要用有缺口或破裂的器皿,因为病菌会藏在这些隙缝中。 ●处理食物的地方应保持干净,并且没有害虫滋长;在进食前,确保食物已妥善地煮熟;生或半生熟的海鲜,不要上桌。 ●煮好的食物应维持在摄氏60度或更高,这将能减低病菌滋长的可能性。 ●生的食物要妥善冷藏或冰冻。 ●生、熟食物应分开冷藏,并用不同的砧板、钳子、汤匙和其他器皿,以避免相互污染。 (七)蛔虫病 蛔虫病是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儿童感染率较高。病人和病畜为本病传染源,人蛔虫与猪、犬等动物肠道蛔虫可交叉感染。感染性虫卵经口吞入为主要传播途径,生食未经洗净的瓜果、蔬菜是受感染的重要因素,污染虫卵的手指也易将虫卵带入口内。 感染性虫卵吞食后,大部分被胃酸杀灭,仅有少数进入小肠,卵壳被肠液消化,幼虫脱壳而出,侵入肠粘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肺,幼虫在肺泡内发育。然后,穿破肺泡顺细支气管、支气管、咽部,再被吞下经消化道到达小肠,发育为成虫,寄生于此。 临床表现:根据蛔虫生活史移行发育的特点,可出现气急、哮喘(肺泡炎症反应)、食欲不振、上腹部及脐周疼痛,严重可引起营养不良。并可引起胆道蛔虫症,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 预防:注意饮食卫生,瓜果蔬菜要洗净或去皮后再吃,饭前便后要洗手,常剪指甲不吸吮手指。 (八)沙眼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眼结膜炎。患者的眼分泌物内含有沙眼衣原体, 患者用过的脸盆、毛巾、手帕都可能带有衣原体,成为传染的媒介。病变主要侵犯睑结膜,特别是上睑结膜。 临床表现:发病初期眼睛发痒,分泌物增多,眼内有异物感。睑结膜为慢性充血——滤泡——增生性乳头,结膜表面粗糙不平。 预防:不与别人共用脸盆、毛巾;不用脏手揉搓眼睛。 (九)疥疮 疥疮是由疥虫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传染病,一般为与疥疮患者直接接触或使用病人用过的内衣、被褥等而受感染。疥疮好发于指缝、手指侧面、手腕内侧、大腿内侧、脐周及下腹部等到表皮较薄的部位。经感染的疥虫钻入表皮,白天静伏不动而夜间活动,活动时刺激皮肤引起剧烈的瘙痒,皮肤抓破容易继发细菌感染。 预防: 1.积极治疗病人,消除传染源。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洗晒衣服被褥。 3.不与病人共用脸盆、毛巾、内衣和被褥。 (十)急性眼结膜炎 急性眼结膜炎俗称“红眼睛”,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眼病,春夏季较多见。在托幼机构、中小学校或其他集体单位易于传播,造成流行。 患病者的眼分泌物含有大量的细菌或病毒,被分泌物污染的手指、手帕、毛巾、面盆等可成为传播媒介,病毒性结膜炎也可通过游泳池传播。 临床表现: 1.细菌性结膜炎:起病急,结膜充血明显,眼睑水肿,可有多量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常被分泌物粘着,可见灰白色的假膜,该假膜易用棉花擦去,擦去后易再形成;有轻度怕光和眼内异物感,一般不累及角膜,故无明显的眼痛和视力障碍。儿童患病时,可见血性分泌物,或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2.病毒性结膜炎:可以通过游泳池水传播,也可以因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引起。其特点是结膜充血明显,分泌物呈粘性或水样,同侧的耳前淋巴结常肿大,并有压痛。结膜炎症状消退后10—15天,部分病人角膜出现斑点状混浊(为病毒侵犯角膜的表现),此时病人又出现怕光、流泪,并有视力模糊。对这种情况治疗要及时,否则,会留下角膜疤痕而影响视力。 预防: 1.讲究个人卫生,不用手揉眼。 2.病人用过的手帕、毛巾、面盆等要与健康人分开。 3.患病期间可停做眼保健操。 4.流行期间不到游泳池游泳。 (十一)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系统传染病。结核杆菌对化学杀菌剂的抵抗力较强,在痰液中生存20—30小时,在阴湿处痰液中可存活6—8个月,对湿热则较敏感,在摄氏60度下20分钟可被杀灭,强烈日光下4分钟就死亡, 肺结核病的开放性排菌者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飞沫——空气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即病人咳嗽、打喷嚏、说笑或演唱时,带菌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被健康人吸入而感染;患者随地吐痰,痰液干燥后结核杆菌随尘埃飞扬,亦可造成吸入感染。幼儿、青春期及中老年人本病的感染率较高。 临床表现:肺结核病人每因机体对结核杆菌的敏感性、病灶的性质和范围等不同而症状极不一致,较轻或慢性病人可无症状,偶在体格检查或常规胸部X线透视时被发现。典型的肺结核症状有:午后或傍晚低热、食欲减退、妇女月经不调、易激怒、面颊潮红等轻度毒性和植物性神经紊乱症状;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的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或咯血(血中有痰,以血为主)等呼吸道症状。 预防: 1. 定期进行体格检查,有肺结核可疑者进行胸部X线透视或其他检查,以早期发现病人。 2. 注意公共卫生,养成不随地吐痰的良好习惯。 3. 管理好肺结核病人,控制好传染源。学生中患肺结核属开放性排菌者,必须休学,进行隔离治疗。家庭隔离时,要做到卧室分开,定期空气消毒,病人痰液消毒处理,尽量避免与健康人接触。 4. 新生儿出生时即接种卡介苗,每隔5年,结核菌素试验呈阴性反应者,要进行补种,直至15岁。 二、日常生活中的应急救护 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难免有碰到意外的伤害事件,除了紧急呼叫医疗救护外,在医护人员到来之前,应在第一时间实行自救或对他人的应急救护,为医疗救护赢得宝贵的时机,减少伤残、尽量避免死亡。 下面简单扼要地介绍几种人体意外伤害的应急(临时)救护措施。 (一)挫伤 挫伤多见于身体受碰撞或钝器打击后,外部皮肤破损不重而内部软组织的损伤。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瘀血斑或血肿(内出血)。 一般的挫伤,出现皮下瘀血现象,可立即用冷水或冰水湿敷,时间不少于20分钟,防止继续内出血并起到止痛的作用。血肿部位大的,要用绷带或布条加压包扎。 如果在挫伤的同时,全身状态有所改变,就可能有内脏器官受伤。如果头部挫伤时,受伤者可能暂时失去知觉,也可能有呕吐、头晕等,出现这些情况,不管头颅骨是否受损,都应想到有脑震荡的可能,必须小心谨慎把伤者安置在床上,并轻轻地将头部抬高,头上冷敷。 (二)扭伤 在体育活动或搬重物时用力不当,容易发生急性扭伤,多见于腰部、四肢关节。主要症状是扭伤部位剧烈疼痛、红肿,影响肢体活动。 扭伤后应立即对症处理,根据扭伤的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一般局部应进行冷水或冰水湿敷,以减少疼痛和肿胀。 在24小时内不要擦拭红花油、张贴伤湿止痛膏,更不能用热敷。因为,以上这些方法都有使血管再度扩张出血,加重病情。 (三)骨折的临时固定 骨折临时固定的目的:为了避免骨折断端剌伤皮肤、血管和神经,以免增加伤害;并可使固定肢体限止活动,以减轻疼痛。 骨折固定的一般原则: 1.夹板或代用品(木棍、竹枝、枪杆等)的长度、宽狭,要根据骨折部位的需要来确定。长度必须超过被折断的骨头。 2.夹板在使用时,要包上棉花、布块或衣服等,以免夹伤皮肤。 3.发现骨折,先用手握住骨折的两端,轻巧地顺着骨头牵一下,避免断端互相交叉。如果骨折断端已经暴露皮肤外面,应该用消毒纱布或清洁棉布覆盖,不可回纳。 4.上夹板前,要把断骨的上下部分用绷带或布条缠好。夹板不能绑在骨折的地方,要绑在断骨的上下两头,先绑下面,后绑上面。 5.绑扎既要牢固,又要松紧适宜。四肢骨折固定后,若发现指(趾)有青紫、肿胀、发冷,要赶快把夹板放松一点。 几种骨折的临时固定方法: 1.上臂骨折固定:将三块同上臂长短相当的夹板,固定在伤臂的前、后和外侧,然后用悬臂带将伤臂挂在胸前,或用绷带固定在胸前。 2.前臂骨折固定:将二块同前臂长短相当的夹板,固定在伤臂的两侧,然后用悬臂带将伤臂挂在前,或用绷带固定在胸前。 3.大腿骨折固定:将一块相当于从足跟到腰部长的夹板放在伤腿外侧,用绷带或布条从足踝部到腰部绑上几道。 4.小腿骨折固定:将一块相当于足跟到大腿中部长的夹板放在伤腿外侧,用绷带或布条从足踝部到膝盖上方绑上几道。 若就地无夹板或代用品,上肢骨折可与躯干绑扎固定,一侧下肢骨折可与健侧下肢绑扎。搬运时注意保护伤肢,尤其是怀疑脊柱骨折,搬运病人时切忌扭曲躯体,以免造成截瘫。 (四)流血不止的处理 当人体受到刮擦、碰撞或外力打击后,容易引起组织内毛细血管损伤,甚至破裂而出血不止。出血有几种情况,一种为表面能见到的血液外溢(如皮肤损伤出血),另一种为出血在组织内或脏器内(如挫伤、肝脏脾脏破裂出血),表面见不到外流的血液。一般前者容易被发现,采取适当的处置止住血,对人体的危害相对少些;后者容易被忽视,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 出血根据损伤血管的性质,分为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动脉出血三种,判断其损伤性质,所采取的急救措施不同。
血管损伤分类 出血状态 血液颜色 临时急救措施 毛细血管 外渗 出血量少 鲜红 用清洁纱布、手帕压迫包扎伤口 静 脉 持续外涌 压力较小 暗红 小静脉同毛细血管,大静脉出血可用清洁的毛巾、布块盖在创口上,再用布带扎紧 动 脉 压力大 喷射状或搏动性外射 鲜红 根据动脉的分布,用手指、掌、拳在出血的上部(近心脏的一端),用力向下面的骨头压,以阻断血液来源
(五)烧烫伤的应急处理 烧烫伤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意外伤害,如沸水、热油、蒸汽烫伤;火焰或化学药品的烧灼伤。根据烧烫伤的程度不同,所采取的应急措施也不同,如何保护伤者皮肤的完整性是关键。烫伤程度 表现 应急措施 轻度 只伤及表皮,皮肤红,刺痛,但无水泡 立即(5分钟内)将伤处浸入冷水中或冰块冷敷30分钟左右,起降温、止痛、防起泡作用。如果穿着衣服、鞋袜,千万别急于脱去受伤部位的穿着物,应在冷却过程中再慢脱或用剪刀剪开。否则,表皮随穿着物一起脱离,容易继发细菌感染。有水泡的不要弄破。 中度 伤及真皮层,局部有 红肿,疼痛难忍,有明显的水泡 重度 伤及皮肤各层及皮下脂肪、肌肉、骨胳。因为许多神经遭破坏,反而疼痛不剧烈 经上述处理后, 应立即用清洁的被单或衣服作简单的包扎,创口不能涂抹任何物品,保持清洁,迅速送医院救治
(六)断手、断指(趾)后的救护 当人体受伤发生了断手、断指(趾)后,应争分夺秒进行急救,要想方设法对断手断指(趾)妥为保存,也是关键的一步,以便请医师尽可能地进行再植术,使受伤者肢、指(趾)不致造成残废。 现场除了积极抢救病人,避免严重的出血引起休克外,只要断离的肢、指(趾)比较完整,就应随病人一起以最快的速度送医院。对断离肢、指(趾)应急处理方法是: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的布类将断离的肢、指(趾)包妥,放进无漏洞的塑料袋或橡皮袋中,袋中不要放任何其它东西,然后扎紧袋口。在袋周围放置冰块(也可用棒冰、雪糕等代替),达到冷藏目的。注意:所用的袋必须无漏孔裂缝,如果冰水渗入断离肢、指(趾),会使细胞胀破而失去再植成功的可能;也千万不能将断离的肢、指(趾)涂擦碘洒、洒精或浸泡在消毒液中,这将会引起严重的细胞变性而无法再植;更不能给断肢、指(趾)加热保温。 (七)中暑的急救处理 热天长时间在日光下曝晒或在其它高温环境下劳动、工作,如不注意防护,有可能发生中暑。 临床表现:开始有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恶心,继而出现脸色苍白、呕吐、脉搏细快等。严重可有昏倒、抽搐。 预防与救护: 1. 如头戴草帽,穿浅色衣服等,做好个人防护。 2. 备淡盐开水,人丹、十滴水、霍香正气水等解暑药。 3. 如果出现中暑的早期表现或突然停止出汗,应立即到荫凉处休息,服用解暑药或采取民间刮痧疗法。 4. 如果出现昏迷,可指压“人中”穴,采用冷水或50%酒精擦身,进行物理降温,并迅速送医院救治 (八)触电的急救处理 当人体意外接触电源(包括接触低压或高压电源或遭受雷击),电流瞬间通过身体而造成组织与功能的损害,甚至死亡。所以,及时抢救是十分重要。 临床表现:除局部有不同程度烧灼伤外,全身主要呈电休克现象,即人事不省、肌肉痉挛、紫绀、心跳及呼吸停止。 预防及急救处理: 1.大力宣传安全用电知识,电器设备要经常检查维修,注意安全操作。 2.不用湿手直接接触电源。 3.不要在通电的电线上凉晒衣服,雷雨天不在低洼处行走、不在大树底下躲避。 4.如果发现有人触电,第一反应就是迅速让病人脱离电源。如关闭电闸或就地取绝缘器具(干燥的木棍、扁担等),将电源与病人分离。在切断电源前,施救者千万不能直接拖拉病人或电源线。 5.如果病人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 (九)气管异物的预防与急救 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吞咽的食物各走其道,前者进入气管,后者进入食道,就是靠喉部的特殊装置——会厌软骨来完成。正常情况下,当吸入空气时,会厌软骨打开使空气进入气管;当吞咽时,喉部上移会厌软骨盖住气管入口,使食物、水、唾液进入食道。 如果吞咽时谈笑风生,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气管入口,所咽下物品可能掉入气管,由于异物的重力和肺内负压的双重作用,造成细支气管或支气管的急性阻塞。 临床表现:胸闷、剧烈咳嗽、气促、呼吸困难(阻塞支气管越大,呼吸困难越明显)。 预防及急救处理: 1.食物吞咽时,不要谈笑。 2.自我救护:站立姿势,上腹部紧贴椅背或床沿,弯腰低头,以增进腹腔内压力,利用压力作用将异物咳出。 3.他人救护:病人弯腰低头,施救者站在病人背后,两手环抱病人上腹部,瞬间向上向后用力,使异物咳出。 (十)犬咬伤的应急处理犬咬伤常见于家犬突然袭击人所致,受伤部位多见于四肢。但有部分家犬未经正规免疫,成为狂犬病的传染源。患狂犬病的犬,其唾液中含有较多的狂犬病病毒,人一旦被狂犬咬伤患狂犬病,死亡率几乎为100%。 处理: 1.立即用20%的肥皂水充分地冲洗、擦拭伤口。伤口不宜缝合包扎。 2.立即到疾病控制(卫生防疫)或医疗部门,继续清理伤口;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或球蛋白。 3.咬人的犬应捕获,隔离观察10天。死亡的病犬不得食用,应作焚烧或深埋处理。 (十一)毒蛇咬伤的急救处理 蛇有有毒蛇和无毒蛇之分。已知我国毒蛇近50种,大部分分布在长江以南及东南沿海。毒蛇外形:一般头呈三角形、口腔前部有一至二对较长的毒牙,毒牙中空连接排毒导管与头部的毒腺相通、尾巴较短。毒蛇分泌的毒素有些含有血循毒(可引起溶血、出血、心肌变性坏死),如五步蛇、竹叶青、烙铁头等以血循毒为主;有些含有神经毒(可引起肌肉瘫痪、呼吸麻痹),如金环蛇、银环蛇以神经毒为主;有些为混合毒(上述二种毒素均含有),如眼镜蛇、眼镜王蛇、腹蛇。 毒蛇咬伤多见于夏秋季节,部位大多在四肢,以下肢多见。 急救处理: 1.要尽可能保持镇静,应迅速就地急救。不要惊慌更不能奔跑,防止毒素扩散。 2.阻断血流。立即用柔软的绳带,在伤口上方(近心脏一端)扎紧,以阻断血液。但是,须每隔20—30分钟放松1—2分钟,再结扎,以免肢体坏死。 3.伤口处理。立即用冷开水或洁净的溪水、泉水反复彻底地冲洗伤口。也可用多根火柴点燃烧灼伤口,使毒素部分分解。有断留的毒牙应取出;如果伤口闭塞,可用小刀(火焰消毒)轻挑伤口,使毒液引流。 (十二)食物中毒的应急措施 食物中毒是由于吃了被毒物、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者食品本身含有毒素,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主要原因为食物在采购、贮藏、加工、食用过程中忽视食品卫生所致。 特点:潜伏期较短,呈暴发性及集体发作形式。即在短时间内发病,发病人数与吃过同一食物的人数有关,病情的轻重与吃进被污染物的毒性、摄入量及机体的抵抗力有关。 临床表现:一般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其它与所污染毒物(素)的特有表现,如肉毒杆菌食物中毒则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应急措施: 1.病人应立即送医疗单位救治。 2.立即报告单位领导、疾病控制部门、教育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3.獯婵梢墒澄铮邮懿⑴浜嫌泄夭棵诺牡鞑槿≈ぁ?/SPAN> (十三)重力性休克的预防及应急处置 人体剧烈活动时,肌肉内的毛细血管大多开放,以保证肌肉活动时的能量供应。如果剧烈活动后,未能及时地进行整理(如改为散步、慢跑等)即原地不动;或长时间静止站立(如军训的静姿练习),肌肉内的毛细血管失去挤压,血液由于重力作用大量积聚在下肢,回心血量骤减,特别是脑部缺乏血液供应,使机体的功能造成障碍而出现休克症状。 表现:头昏、头晕、大汗淋漓、恶心、呕吐、脸色苍白、视物不清、脉搏细数,继而可能出现跌倒、不省人事。 预防与应急处理: 1.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耐受性。 2.剧烈活动后一定要进行积极地整理,如改为慢跑或散步,时间应在5—10分钟。 3.当已经有头晕、视物模糊等休克前期的表现,说明脑部供血不足,再作整理为时已晚,应立即就地躺下,头部不枕物品,以尽快恢复脑部正常供血。经数分钟的平躺,一般情况症状会很快改善。 4.当已经发生休克或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术。 (十四)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病人呼吸极度衰弱或呼吸停止时,利用人工方法帮助呼吸,力争使病人恢复自主呼吸的方法。适用于一般窒息、触电、溺水、煤气中毒等引起的呼吸停止者。 施救者在施术前,首先要解开病人的领口,放松腰带,清除口腔内泥土、痰、血块、假牙等。人工呼吸的方法有口对口法、仰卧压胸法、俯卧压背法等,效果最好的为口对口法。下面重点介绍口对口法: 病人取仰卧,施救者一手托起病人下颏使头尽量后仰,然后掰开病人的嘴,盖上一块纱布,捏住病人的鼻子。施救者深吸一口气后,对准病人的口吹气,吹完一次后,放松病人鼻孔让其呼气。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16—20次。 (十五)胸外心脏挤压术 心脏是人体的泵血器官。一旦发现病人突然心脏停止跳动,应争分夺秒地进行胸外心脏挤压,以保证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方法:将病人移放仰卧于平坦的地面或在背部放一块木板,头部不应高于心脏水平。施救者跪在病人一侧,伸直上肢两手相迭,用手掌根部放病人胸骨下三分之一处,借助施救者的体重,用力向下压陷2—3厘米,然后突然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弹起,每次挤压和放松的时间对等,即挤压0.5秒,放松0.5秒。如此有节奏地往复挤压,每分钟60-80次。挤压有效者可扪及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 注意:加压不宜过大,尤其是儿童,否则,容易造成肋骨骨折和内脏损伤。 如果病人呼吸、心跳同时停止,施救者有二人,可以一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一人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术;施救者仅为一人,可以先胸外心脏挤压15次,再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往复进行。 施救者应该本着人道主义,在医务人员到达之前,不要随便放弃救治。只要抢救及时,方法得当,部分病人可以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三、其它 (一) 龋齿的预防 龋齿俗称“蛀牙”,与牙齿发育时的营养、水质及全身状况,牙齿长出后所受理化、细菌作用,以及唾液成分有关。平时常吃糖果等甜食的儿童,龋齿发病率高。 临床表现:病初只是腐蚀牙釉质及牙本质,只在牙齿有一小洞,可以没有什么不适。当龋洞发展变深,接近牙髓的感觉神经末梢时,吃冷热酸甜的食物时,会感到酸痛。 预防:饭后漱口、早晚刷牙、保持口腔清洁是预防龋齿发生发展的有效方法。因为,刷牙、饭后漱口可清除牙齿间的食物残渣和有害细菌。刷牙的方法要正确——竖刷法,牙刷要选择刷毛长短、软硬适中,并定期更换,保管时要刷毛朝上竖放。少吃糖果,特别是睡前不要吃糖果和糕点,因为,附着在牙齿表面和牙缝中的糖,经过口腔内细菌的作用变成酸,而酸对牙齿起腐蚀形成龋洞。一旦发生龋齿,要到牙科及时修补,防止龋洞的发展和其它并发症的发生。 (二)脊柱异常弯曲的预防 人体的脊柱是由许多块椎骨连接而成,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正常人的脊柱上下连线基本垂直,前后有三个生理性弯曲(颈曲、胸曲、腰曲),一般要到18—20岁才能最后定型。如果,脊柱前后弯曲超过正常范围或有侧向(即左右)弯曲,则为脊柱异常弯曲。 发生脊柱异常弯曲有二类,一类为先天性、创伤性及病理性弯曲;另一类为由于长期坐立姿势不正,造成脊柱周围的肌肉、韧带张力发生变化,椎间盘一边变厚,另一边变薄,使脊柱呈固定弯曲。青少年发生的脊柱异常弯曲大多属于后一类。 预防:1。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经常接受日光照射。 2.课桌椅要与身高相适应。 3.养成正确的坐立姿势,不要经常身体侧向扭曲。 4.改善营养,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点击显示
上一篇:学生自护自救安全常识问答